欢迎光临大辽财经网!

大辽财经网
当前所在位置:大辽财经网主页 > 企业 > 正文 >

日本芯片行业:一把好牌如何被打个稀碎?

2019-09-09 13:58:20 来源:互联网 阅读:0

每每提及日本经济,国人想到的总是“泡沫”“崩盘”“失去的二十年”之类的词语,想来也对,这些年,除了官方、学术界对于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的剖析,网上各路野生国师对于此事的解读也称得上是八仙过海,胡吃海塞,完全超越了国内文学对于小说的定义。

然而,如果你看过基本类似的解读文章或者一些学者的系统性著作,会发现在这些阴谋阳谋的解读背后,其实有一个问题一直都被忽略了,那就是:

日本的高科技行业,尤其是没怎么“加杠杆”“玩资本”“搞地产”的芯片行业,为何也失去了二十年?为何曾经手握那样一把好牌,竟然打了个稀碎呢?

一.帝国崛起,类举国体制创造的奇迹

1974年,为了摆脱在半导体行业中对美国的依赖,日本通商产业省推出了一个官产学研发项目,具体做法是:

将市场中的各大竞争对手富士通、日立、三菱电机、东芝和NEC这五大竞争对手集结起来吗,成立了VLSI共同研究所(超LSI技术研究组合),并提出了充满野心的“打造未来计算机必不可少的大规模集成电路”的口号。这一计划总计投入700亿日元,其中政府出资290亿日元。

这种“国家出钱,企业出力,集体攻关”的模式在运行了几年之后取得了令世人瞠目的成就,仅仅用了7年时间,1981年,在64K DRAM(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)市场中,日系三强(日立、富士通、NEC)合计占全球市场69%的份额,到了1986年,这一数字达到了令人感到绝望的80%。

日本芯片行业:一把好牌如何被打个稀碎?

图1:DRAM存储器

同时,日本企业在芯片市场也是风生水起,先后取得了上千件芯片专利,到了1985年,日本企业这一市场中的占有率超过了50%。

二.由盛转衰,只是历史的一个瞬间

网上最近热传的一篇文章,讲述的是美国如何利用国家安全为由干掉日本的半导体行业。大致的意思是“面对日本企业在半导体市场的压倒性优势,美国悍然出手,以国家安全为由,阻止了日本富士通公司收购仙童半导体的计划(类似于狙击华为5G的前传);并在1986年9月,美日双方签署了《美日半导体协议》,日本被要求开放半导体市场,保证5年内国外公司获得20%市场份额;不久,对日本出口的3亿美元芯片征收100%惩罚性关税;此后随着韩国三星的崛起,日本企业彻底失去了这场芯片战争。”

事实上,如果认真去查阅相关数据数据,当时的市场资料,你会发现,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的。这里存在两个误区。

第一,所谓协议的影响力:事实上,即便在美国签署《美日半导体协议》之后,日本的企业丝毫没有收到影响,他们的半导体产品依然在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上纵横驰骋,1990年,日本企业在全球十大半导体企业中占据了6席。在前二十名中占据了12位。

或者说,日本厂家在DRAM市场中一直占据着比较优势的地位,其衰落并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造成的,更多的,是纯粹的市场原因。

因为,真正衰落的,是DRAM市场。

第二,此次芯片战争中,日本和美国争夺最激烈的是DRAM(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)市场,由于日本的产品质量优良,存储量高,所以很快成为了市场上的霸主。

很多问题却在这个时候被一片胜利的喧嚣给掩盖了。

在半导体行业中,DRAM这种产品本质上就是一个存储器,是一个门槛比较低的产品,其方案非常成熟,不存在设计上的难点,难点是如何制造,能否做的更加小巧,容量更大,质量更好,属于量的层面上的积累,是一种工艺优化,没有进化或者迭代的可能性。

于是在日本半导体企业继续在DRAM市场上攻城略地之时,一家霸主企业却在阴影中慢慢的成长,那就是因特尔(inter)。

早期的因特尔也是半导体行业的巨头,但是受制于日本企业咄咄逼人的攻势,因特尔传统业务损失殆尽,痛定思痛之后,因特尔决定彻底转型,研发CPU(中央处理器),也就是我们现在家用电脑的中央处理器。

日本芯片行业:一把好牌如何被打个稀碎?

图2:CPU领域的霸主

对于CPU来说,设计才是核心,如何设计,如何优化指令,这是最核心的竞争力,是需要产品进行迭代进化完善的,而壮士断腕后的因特尔毕其功于一役,通过不断努力,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卡住了身位,此后,伴随着90年代个人PC消费热潮的到来,因特尔在行业中的霸主成为了站在风口上的大象,霸主地位迅速确立,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垄断性地位,强大到CPU市场中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竞争者。

三.重启:命运多舛的振兴之路

半导体行业,是典型的的资金密集型+智力密集型行业,需要持续的长时间的资金投入,完善的强大的人才队伍投入,才有可能获得成功。当国家经济处于上行区域时,政府可以花费大笔资金“烧钱”去培育行业,而当整个经济处于下行区间时,政府很难拿出钱来去做这样“高风险”的投资。

1990年以后,随着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裂,日本经济进入“失去的20年”。

当行业的下行叠加到整个国家宏观经济低谷时,情况完全改变了,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也陷入了衰退。

1999年,站在世纪末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,为了能够重振半导体这个重要的行业,日本政府再次祭出了“官产学”合作模式。在日本通产省的主导下,将半导体行业企业一分为二,日立、NEC、三菱的DRAM部门整合成立了尔必达(Elpida),而其他日本半导体制造商均从通用DRAM领域中退出,将资源集中到具有高附加值的系统集成晶片等领域。在希腊语中,Elpida是“希望”的意思,某种程度上,这样一个名字充满了体现了日本半导体产业所寄予的厚望。

日本芯片行业:一把好牌如何被打个稀碎?

图三:代表希望尔必达

2001年,为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日本政府2001年,日本重新开启了三个较大型的“产官学”项目——MIRAI、ASUKA和 HALCA,不惜血本,投入巨资,振兴芯片行业。

2008年9月,随着雷曼银行的倒闭这一标志性事件,全球爆发了金融海啸,伴随着个人PC市场的急剧衰退,2008年,DRAM颗粒价格由2007年的2.57美元骤降至1.83美元,降幅近30%。2009年,进一步降至1.74美元。这直接导致尔必达瞬间巨亏,尽管政府给与了强力支持,采取了包括诸如资本金、为银行贷款提供担保等措施,但是终究回天乏术。


推荐阅读:叶紫网